<道德经>的德大家怎么理解?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6/15 23:43:07
水土合德之德?
从大家的回答中收益不少,有些难以采纳谁的为最佳,抱歉

水得土克而生木,土得木疏水润而生万物。
先天卦象乾上坤下,后天卦象离上坎下。坤坎同居一位,坤主其体,坎主其用。
坤主阴,主纳藏之性。纳主吸纳,吸引。藏主收藏,归藏。坎主水,坤主土。水之性沉下,坤土来收藏,水无土则无承载,不显其用,须依附而成事用。
而坤土若不藏水,则不能生养万物。易经赞扬坤土的特性说:厚德载物!化形于干支,落于四隅,藏金木水火,最显其用者,水也。

其实《道德经》里的德字就是文字里德字的普通解释,
只是《道德经》里把“德”分了类,然后做出解释,也就是“上德”和“下德”的表现。
第三十八章的原文及译文如下:
第三十八章
[原文]

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;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。上德无为而无以为;下德无为而有以为。上仁为之而无以为;上义为之而有以为。上礼为之而莫之应,则攘臂而扔之。故失道而后德,失德面后仁,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后礼。夫礼者,忠信之薄,而乱之首。前识者,道之华,而愚之始。是以大丈夫处其厚,不居其薄;处其实,不居其华。故去彼取此。

[译文]

具备“上德”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,因此实际上是有“德”;具备“下德”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“道”,因此实际是没有“德”的。“上德”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,“下德”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。上仁之人要有所作为却没有回应他,于是就扬着胳膊强引别人。所以,失去了“道”而后才有“德”,失去了“德”而后才有“仁”,失去了“仁”而后才有“义”,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。“礼”这个东西,是忠信不足的产物,而且是祸乱的开端。所谓“先知”,不过是“道”的虚华,由此愚昧开始产生。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,不居于浇薄;存心朴实,不居于虚华。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。

道德经

一本写通往"德"这个境界的道路的书

形而上谓之"道" 万物的"道"就是"德"

"德"就是事物的本性 世界的本性 宇宙的本性

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,万物作焉而不辞,生而不有 ,为而不恃 ,功成而弗居